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王者彩票app下载 > 新闻动态 > 孙嘉淦:离家一顿饭,临朝三声骂,他是雍正的魏征,乾隆的包拯

孙嘉淦:离家一顿饭,临朝三声骂,他是雍正的魏征,乾隆的包拯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7:01    点击次数:88
【楔子:】 在山西兴县,有这么一件事:乾隆那时候,有个叫孙嘉淦的大官退休想回家。孙嘉淦一辈子都清清白白,没什么钱,但为了面子,他就装了几箱砖头回家。谁想到半道上有人告发他,乾隆就派人去翻他的箱子,结果一看,里面全是砖头,没金子银子。乾隆特别感动,就下令把孙嘉淦的砖头全换成金银财宝。 这不过是个传说,真实性值得怀疑。不过,老百姓编出来的那些故事情节,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如何。 孙嘉淦在清朝可算是个特别的人,他既清廉不贪,又忠心耿耿。雍正帝视他为魏征再世,乾隆帝则把他比作包青天。其实,他真实的故事...

【楔子:】

在山西兴县,有这么一件事:乾隆那时候,有个叫孙嘉淦的大官退休想回家。孙嘉淦一辈子都清清白白,没什么钱,但为了面子,他就装了几箱砖头回家。谁想到半道上有人告发他,乾隆就派人去翻他的箱子,结果一看,里面全是砖头,没金子银子。乾隆特别感动,就下令把孙嘉淦的砖头全换成金银财宝。

这不过是个传说,真实性值得怀疑。不过,老百姓编出来的那些故事情节,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如何。

孙嘉淦在清朝可算是个特别的人,他既清廉不贪,又忠心耿耿。雍正帝视他为魏征再世,乾隆帝则把他比作包青天。其实,他真实的故事比人们传的还要精彩。今天,我来给大家讲讲清朝历经三朝的重臣孙嘉淦。愿他的事迹能激励大家不断前进。

【一顿饭吃出三个举人】

《清史稿》第三百三卷里头写着:

孙嘉淦,人们常叫他锡公,老家在山西兴县。

孙嘉淦,人们常叫他锡公,也有个雅号叫静轩,老家在山西兴县的临河里。他的父亲孙天绣,原来家里是既种地又读书的。不过,到了孙天绣这一代,家境就不太好了,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。

孙天绣家里有四个男娃,可惜老大没长大就走了。剩下的三个娃,分别叫孙鸿淦、孙嘉淦和孙扬淦。这哥仨脾气都不一样,老二孙鸿淦老实厚道,老三孙嘉淦直来直去,老四孙扬淦脑子活泛。最让人佩服的是,他们三个最后都考上了进士。亲兄弟三个都是进士,这在古代可真是不多见。这也说明孙天绣教育孩子有一套。说起来,这“三兄弟同中进士”的事儿,背后还有个挺有名的故事呢。

康熙三十年那会儿,山西的乡试结果出来了,考了第一名的解元是个兴县人,姓尹。按照老规矩,新考上的举人得挨家挨户去拜访当地的读书人。孙天绣觉得自己也是个有学问的人,心想尹解元肯定会来自己家串门。于是,他早早就备好了一桌好酒好菜,在家里巴巴地等着尹解元来呢。

没想到,孙天绣从清早一直盼到太阳高挂,尹解元却迟迟未到。她心里开始发慌,出门一打听,原来尹解元早就已经回家了。

孙天绣又恼又臊,直嘀咕尹解元太不把人当回事。他回到家,瞧见三个儿子都瞪大眼睛,盯着满桌子的菜,馋得直流口水。那时候,孙嘉淦才9岁,他扯着嗓子问孙天绣:“爹,咱们这是要请哪位大人物啊?”孙天绣叹了口气说:“本想请举人老爷来,可人家不买账。”孙嘉淦一听,认真地说:“举人有啥了不起的,将来咱们三兄弟都给您考个举人当当!”

孙天绣乐开了花,对三个儿子笑道:“好啦,既然这样,咱们就让这三位中了举的孩子入座开饭吧!”

接着,孙嘉淦和他的两个兄弟把桌上的菜吃得干干净净,然后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举人。从那以后,孙天绣对三个儿子的管教特别严格,每天鸡一叫就叫他们起床读书,只有过年时能放两天假。平时谁要是敢偷懒,那可就得挨棍子了。就这样,到了康熙五十一年,三兄弟在山西省的乡试中一起考上了举人,这事儿在山西科举史上可是头一遭,在当地也传为了美谈。

在康熙五十二年的时候,孙家三兄弟一块儿去北京参加科举考试。结果,孙嘉淦一下子就考中了进士,被安排到翰林院做了庶吉士,后来又当了翰林院的检讨官,这就算是正式开始做官了。

过了好些年,孙嘉淦回想起来,觉得自己能当上官,全靠老爸请的那顿“中举庆祝饭”。

李白在《少年行二首》里写道:年轻人心怀壮志,总有一天会奋勇向前,大展身手。

这就是说,年轻人心里揣着大大的梦想,早晚会有努力向前冲的时候。在古代封建社会,读书人都梦想着科举考试能中状元,孙嘉淦知道自己不足后就变得勇敢,加倍努力学习,最后真的考上了进士,这足以看出他是个多么有毅力的人。

【三句骂出现一位名臣】

在二月河的《雍正皇帝》小说里,他写了一个特别正直的大臣,名叫孙嘉诚。很多人对他在午门求雨的场景都记忆犹新。但其实呢,历史上并没有孙嘉诚这个人,他的真实原型是孙嘉淦。不过话说回来,历史上的孙嘉淦并没有像小说里那样被年羹尧杀掉,他一直活到了乾隆时期,最后安享晚年。

雍正元年,康熙老爷子去世,雍正皇帝坐上了龙椅。雍正想让大家知道他爱听好话,就让文武大臣们有啥说啥,给他提意见。孙嘉淦这人性格直,他直接给雍正上了一封信,按照《清史稿·孙嘉淦传》的说法:

嘉淦提议了三件事情:希望皇上能多亲近家人,停止靠捐钱来买官的做法,还有撤回西边的军队。

奏章里说的主要就是三件事:一是要和自家兄弟姐妹处好关系,二是别再靠花钱买官了,三是暂时别在西北打仗。

孙嘉淦说的那三句话,是话里有话的。那时候雍正皇帝刚坐上龙椅,就立马让年羹尧当了大将军,跑到西宁去和罗卜藏丹津打仗。为了给年羹尧撑腰,雍正差不多把全国的力量都用上了,结果搞得陕西、河南、湖广这些地方的老百姓负担重了起来。

再者,雍正皇帝为了坐稳皇位,一边对允禩示好,另一边则对允禟、允禵和胤?等人进行打压,朝廷里开始流传说雍正对自己的亲兄弟不好。还有“花钱买官”这事儿,本是康熙皇帝在位时的坏习惯,雍正即位后,光顾着填补国库的亏空,却没有禁止这种做法。

孙嘉淦上报的三条事儿,条条都戳到了雍正帝的心窝子,这哪是给雍正提意见啊,简直就是直接开怼。雍正一读孙嘉淦的奏章,火冒三丈,当下就叫人把孙嘉淦给叫了过来。《清史稿·孙嘉淦传》里头就是这么写的。

皇上问道:“翰林院怎么能容得下这个狂妄的书生呢?”大学士朱轼在一旁陪着,慢慢回答说:“嘉淦确实狂妄,但臣佩服他的胆量。”皇上沉默了好一会儿,然后笑着说:“朕也快被他的胆量折服了。”

雍正大声质问孙嘉淦:“你这样的大胆之人,翰林院怎么敢收留你?”

那时候,文华殿大学士朱轼陪在雍正旁边,他看到雍正皇帝发了大火,心想孙嘉淦这下可要吃苦头了。于是朱轼赶紧说:“孙嘉淦这家伙虽然有点疯疯癫癫的,但我不得不承认,他挺有勇气的。”雍正一听这话,怒气一下子就消了,反而笑了起来,说:“嘿嘿,朕也欣赏他这份胆量。”

后来,雍正把孙嘉淦提拔为了国子监的副长官,接着,又让他当上了国子监的最高长官。

孙嘉淦对着雍正说了三句不客气的话,可雍正帝非但没怪罪,还提拔了他。这事儿很快在读书人圈子里传开了,孙嘉淦一下子就成了大红人。

我觉得,雍正重用孙嘉淦,一是因为孙嘉淦这人挺正直,二也是听了朱轼的话。朱轼是想跟雍正说,现在正是时候显示一下皇帝的肚量,孙嘉淦就让雍正有了这个机会。

孙嘉淦在做国子监祭酒(官位不小,但不算最高)那会儿,老给雍正皇上写奏折,每次都直接指出朝廷的问题,有时话说得挺冲,让雍正皇上挺没面子,心里挺不痛快。但雍正皇上知道孙嘉淦是出于忠心,不是想害他,就常念叨:孙嘉淦这家伙,简直就是我的魏征啊!

孙嘉淦对钱财不感兴趣。有一回,雍正叫孙嘉淦推荐国子监的老师,孙嘉淦推荐了方从仁,可方从仁却没能胜任。雍正因此责怪了孙嘉淦。《清史稿》记载:

皇上对大臣们说道:“孙嘉淦这人太耿直,但他不贪财。”于是下令赦免他的罪过,让他在户部银库工作,戴罪立功。

雍正跟大臣们讲:“孙嘉淦这人挺实在,就是不爱钱。所以,我让他去户部银库干活,算是惩罚他了。”

那时候,果亲王允礼在户部管事,他发现孙嘉淦把户部的账目打理得井井有条,一点差错都没有,就跟雍正说了这事。雍正听后非常惊讶,接着就让孙嘉淦去做了顺天府尹(这是个正三品的官职)。

雍正九年的时候,孙嘉淦的老爸孙天绣去世了,孙嘉淦就回家守孝。等他孝期满了回到京城,还是当的顺天府尹,并且还管着工部侍郎的活儿,这下子他就算是正二品的大官了,成了朝廷里的重要人物。

老人们常说:家里有敢于直言的儿子,家就不会败落;国君身边有敢于进谏的大臣,国家就不会灭亡。

孙嘉淦这个人忠诚老实,是个敢于直言进谏的好官。

【一封奏疏影响后世】

雍正十三年夏天,皇上在圆明园去世,然后宝亲王弘历就当上了皇帝,大家叫他乾隆帝。乾隆帝早就听说过孙嘉淦的大名,一当上皇帝,就立刻把孙嘉淦调到吏部当侍郎。到了年底,乾隆帝又让孙嘉淦去当左都御史,同时还让他继续管着吏部侍郎的活儿。

那时候,孙嘉淦给乾隆皇帝上了一封挺有名的奏章,后来大家都管它叫“三习一弊”。里面讲的是:做皇帝的要是老爱听大臣们拍马屁,这就叫“耳朵听惯了”;要是看大臣们都低三下四的,那就是“眼睛看惯了”;要是觉得自己说啥都对,不听别人的劝告,这就是“心里习惯了”。皇帝要是有了这三种习惯,肯定会被坏人给骗。他给乾隆皇帝提这个醒,就是希望他能以此为戒。

“三种习惯一个毛病”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看当权者的,这个说法被后来的人经常提起,影响很大。乾隆皇帝读了孙嘉淦的奏章后,十分认可他的看法,特意把“三种习惯一个毛病”记下来,挂在了养心殿。接着,他还提拔孙嘉淦做了刑部尚书。

我觉得吧,乾隆皇帝在历史上争议不少,不过他刚当上皇帝那会儿,还是挺努力的。孙嘉淦上的那份奏折,也多多少少帮了点忙。

乾隆皇帝即位的第一年,河南那儿闹出了一起大冤案。乾隆先后派了两名大官去调查,可都没能搞明白真相。没办法,乾隆只好让管刑法的尚书孙嘉淦亲自出马去解决这事儿。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:

皇上派嘉淦前去审问,了解清楚后发现有十多人都是冤枉的,于是就把他们都释放了。

孙嘉淦抵达河南,他细心核查案情,公正地处理每一个案子,成功为十多个蒙冤的人洗清罪名,让老百姓得到了应有的正义。

乾隆三年秋天九月时,直隶的大头头李卫告发管河道的朱藻偷偷贪钱。孙嘉淦就被派去查查清楚。朱藻一听说这事儿,急忙想给孙嘉淦送钱,想摆平这事。可孙嘉淦理都不理朱藻,直接就去查案了。结果一查,李卫说的还真是那么回事,朱藻就被抓起来治罪了。

后来李卫过世了,乾隆就让孙嘉淦去当直隶总督。在直隶那会儿,孙嘉淦不光忙着修河道、帮灾民,他还平反了不少冤案。孙嘉淦断案特别厉害,不光不收礼,还老爱亲自跑去现场找证据,用道理让人信服。比如说吧,有这么三件事:

有一次,有个姓纪的老百姓吃饭时,红豆汤不小心溅到衣服上,颜色跟血似的。刚好村里发生了命案,捕快想立功,就硬栽赃给纪某说他是凶手。纪某受不了严刑拷打,只好屈从认罪。后来孙嘉淦重新查了这案子,不仅证明纪某是清白的,还抓到了真凶。孙嘉淦走的时候,老百姓们送了他十里地,都说他是“现代的包青天”。

有个直隶的秀才,名叫王宰,他眼红邻居家的财富,就跑去巴结乾隆皇帝的七叔允祐。邻居知道孙嘉淦这个人不怕有权有势的人,就跑到孙嘉淦那里告状。孙嘉淦二话不说,直接找上允祐的门,让允祐把人交出来,不然他就去告诉乾隆。允祐也怕孙嘉淦,没办法,只好乖乖把人交出来。

(三)直隶有个叫焦韬的人,跟知府关系不太好。老话常说,县令能让人家破人亡,府尹能让人满门抄斩。后来,知府找了个机会,诬告焦韬跟白莲教勾结,说他要带着大家造反。对焦韬严刑拷打,逼他认罪,还牵连了他的亲戚族人上百口人。按规矩,这种大案子得总督过目。孙嘉淦翻了翻案子的材料,觉得不对劲,决定再审一遍。结果还真让他找出问题来了,不光帮焦韬澄清了冤屈,还救了好几百个无辜的人。

张载讲:给世界找个精神支柱,给百姓定个生活方向。

孙嘉淦为人正直清廉,帮老百姓平反冤案,说到底就是为了老百姓的安危着想。他是个品德优秀,非常有责任感的人,真是让人由衷地佩服。

【两大宰相与他不合】

孙嘉淦这人从不讨好有权有势的人。到了雍正皇帝晚年,鄂尔泰和张廷玉两人在朝廷里势力相当,各成一派,但孙嘉淦不但不去依附他们,还多次上书告他们的状,所以跟鄂尔泰和张廷玉关系都不好。孙嘉淦在工部侍郎的职位上时,还临时管了一段时间的河东盐政,那会儿有人诬告他贪钱,雍正帝就把告状的信拿给鄂尔泰瞧,鄂尔泰却说:

孙嘉淦可能有点儿固执,但要说到他的为人原则,我敢拍胸脯用全家性命担保。

鄂尔泰想说的是,孙嘉淦这人确实有点固执,但要说起他的人品,我还是有信心担保的。

之后雍正派人一查,发现孙嘉淦真的是个正直的人。看来,鄂尔泰和孙嘉淦之间虽然有矛盾,但那只是工作上意见不合,并不是因为孙嘉淦的人品有问题。

我觉得,要是有人能让对手都从心里认可自己,那他可真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了。

乾隆十五年时,乾隆皇帝对张廷玉越来越有意见。张廷玉退休后,乾隆还下令要回之前赏给他的东西。那时候,大家都不敢替张廷玉出头,只有孙嘉淦敢这么做。历史上有记载:

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两位大学士,是先皇精心挑选的重臣,也是朕非常信任的人,朕自然会想办法保护他们。但有些不明事理的人,就喜欢瞎猜,满族人想着巴结鄂尔泰,汉族人又想着靠拢张廷玉。这种情况不仅在小官中存在,就连一些高官也难以避免。就像李卫去世后,竟然没有一个人提议让他入贤良祠,只有孙嘉淦因为和鄂尔泰、张廷玉关系不好,才站出来说了几句。

鄂尔泰和张廷玉掌权那会儿,大家都巴结他们,只有孙嘉淦之前和他们俩不对付。现在他俩没落了,竟然没人站出来提议让他们进贤良祠。反倒是孙嘉淦站了出来,主动请求把鄂尔泰和张廷玉的名字加进贤良祠里。

从这里可以看出,孙嘉淦虽然跟张廷玉、鄂尔泰关系不好,但他这个人很正直,心里没那些歪念头。

王夫之在《张子正蒙注》里讲:别因为自己的私心去拖累大家。

像孙嘉淦这样的人,真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,值得以后的人们都向他学习。

乾隆十二年,六十五岁的孙嘉淦决定退休回家,皇帝几次想留住他都没能成功。就在这时,发生了那个他带着砖头回家的故事。

然而,时隔两年,乾隆把孙嘉淦召回京城,让他做了翰林院的头儿。到了乾隆十七年,已经70岁的孙嘉淦又一次得到重用,当上了吏部尚书和大学士的帮手。没想到第二年,孙嘉淦就在京城去世了,终年71岁。乾隆皇帝还给他赐了个“文定”的谥号。

孙嘉淦真是既仁慈又爱护百姓,可以称他为“文”,他的行为纯正让百姓安心,也能叫他“定”,“文”和“定”这两个字,用来形容他再贴切不过了。

我觉得,孙嘉淦这人挺厉害,康熙时考中进士,雍正时敢大胆提意见,到了乾隆时期更是卖力干活。他做官40年,成就一大堆,称得上是“能干的好官”。

我觉得,孙嘉淦不光本事大,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的人品。他正直、清廉,不巴结上司,心里没私心,真的是个了不起的大臣。

李叔同有句话说得好:对自己要真诚,对别人别撒谎。

不说孙嘉淦那些老旧的身份象征,他一心为公,到处为老百姓着想,不在乎自己有什么好处,这样的好品质,真的是给后来的当官的人树立了好榜样。

#春生四月#?



上一篇:浙大“无语良师”碑上第12个名字 是我妈妈
下一篇:IMF答南财记者|全球债务高企,财政空间收紧,各国在政策上应有紧迫感
TOP